今年1月26日,深圳三名12歲左右的孩子在騎共享單車的過程中摔傷,導致手臂嚴重骨折。3月26日,南京一名9歲男童偷騎共享單車,在逆行經(jīng)過路口時,將一位正常行走的八旬老太太撞倒。同日,上海一名年僅11歲的男孩因獨自騎行某品牌共享單車,在十字路口與大客車發(fā)生碰撞,不幸被卷入車輪中,送醫(yī)后傷重不治身亡。4月1日,我市一名9歲男童在騎共享單車時,發(fā)生了意外,致單車手柄插入脖頸,現(xiàn)場照片令人觸目驚心,所幸經(jīng)過搶救無生命危險。
這些慘劇發(fā)生后,兒童騎車責任是在共享單車公司還是在家長?共享單車公司對于兒童騎車是否進行了相應的信息審核及把關呢?記者采訪某共享單車負責人了解到,“在使用者掃碼之后,軟件是有提示信息的,清楚告訴你,禁止12歲以下兒童注冊使用。所以說,共享單車的使用門檻是存在的。”事實是否真如這位負責人所說?記者調(diào)查了解到,在“9歲男童被單車手柄插頸”事件發(fā)生后,“ofo”公司確實已在手機APP軟件的騎車頁面,用紅字清晰的打出“12歲以下兒童禁止騎車”的警示語,但這樣的“友情提示”似乎還欠缺監(jiān)管力度。
記者下載了“摩拜”單車APP,隨后輸入自己真實的手機號并充值押金后,先后輸入真實的他人姓名及其身份證號,又將自己的姓名和他人的身份證號匹配輸入以及自己的姓名及身份證號故意輸錯一位數(shù)字,隨機組合多次后,系統(tǒng)均顯示身份證號碼錯誤,直至記者輸入自己真實的姓名及身份證號碼才通過了驗證。從一定程度上來看,單從“共享單車”公司的角度來看,確實進行了一定的把關和監(jiān)管。
那么究竟是誰幫助低齡兒童是“邁過”這一門檻呢?記者采訪了解到,多數(shù)騎車的兒童,都是家長親手幫助其“掃”的車,雖然同一品牌的共享單車在開鎖后就進入了行程,無法再掃另一輛車。但只要手機里再下載另一個軟件就可以幫他人解碼用車。5月9日12時許,記者使用手機上的軟件,同時對“酷騎”、“ofo”進行了掃碼,并與同事分別騎行這兩輛車前往同一地點。隨后,記者在苑東路附近某居民區(qū),看到一位家長同時為自己的兩個孩子各掃了一輛車,讓他們“騎著玩”,當被問及是否擔心安全問題,那位家長表示“天天這么騎,能有嘛事”。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不少家長表示一旦孩子騎車與機動車發(fā)生交通事故,也應該是機動車方面負責,甚至還可以找共享單車所屬的公司尋求賠償,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低齡兒童發(fā)育不完全,身體協(xié)調(diào)控制能力無法滿足安全騎車的條件。而且兒童的安全意識往往是需要通過家長去傳遞的,如果作為承擔著監(jiān)護責任的家長,都不能做到教育兒童不做危險的事情,反而幫助其開鎖,既是生活中不負責的表現(xiàn),容易讓兒童遭遇未知的危險,同時,若兒童騎車發(fā)生事故,家長也要擔責。從交管部門了解到,未滿十二周歲的兒童騎車上路首先是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無論與機動車還是與非機動車行人發(fā)生事故,騎車兒童一方都應當承擔事故責任,至于責任大小還需要根據(jù)具體案例來具體劃分。關于損害賠償方面,融耀律師事務所的張志汭律師表示,因兒童屬于限制或無民事行人能力人,而家長作為法定監(jiān)護人未履行好監(jiān)護責任,應當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