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養(yǎng)育了沿岸幾多文明,形成了多少商鋪重鎮(zhèn)、黃河渡口。在內(nèi)蒙古巴彥木仁蘇木就有這樣一個渡口。這個渡口寬300多米,早在清末就是重要的運鹽水旱碼頭。“駝鈴聲聲,風帆點點”,那個時候,駝隊從烏蘭布和沙漠深處運鹽到渡口裝船,船只順流而下,將鹽運往包頭進行交易。蘇木的行人也只能坐船到達對岸。
上船、擺渡、過河、下船……在這段300多米的距離中,神秘、磅礴的黃河水總在用自己的力量考驗著擺渡艄公的智慧、技能與運氣。河上的艄公一輩輩的依賴著黃河,也與黃河斗爭著。61歲的牛清林老人就是這樣一位黃河渡口的老艄公。
牛清林老人在自己家的汽船上
牛清林老人的父親上世紀50年代就是這個渡口上的一位艄公。那個時候,艄公會將裝上木船的鹽運往包頭。牛清林說,運鹽時,?拷(jīng)常會發(fā)生危險。
[進錄音]
牛清林:“那大木船靠岸的時候,說靠不好,馬上就碰爛了,碰爛了后,船上的東西就全部順水漂了!保ㄤ浺敉辏
一趟包頭要走近半個月。在路上,艄公們既是娛樂也是提醒自己擺渡技術(shù)要領的唱著《安全生產(chǎn)歌》。
[進錄音]
牛清林老人唱歌
伴著這首歌曲,時光流轉(zhuǎn)到了70年代。牛清林接過了父親手中的船槳成為渡口上一位新艄公。此時,包蘭鐵路已經(jīng)建成,運鹽已經(jīng)不再用駝隊與木船,艄公的工作就是將岸上的行人送過對岸。
[進錄音]
牛清林:“擺人那個船可能有個六七米長,能載五六十人,可能有五米寬,那會兒就是連人帶貨都從船上過,再沒有交通工具。”(錄音完)
此岸到彼岸,用時十幾分鐘,可這十幾分鐘的時間,往往充滿著危險,擺渡過河需要看水情、風力等等因素。
[進錄音]
牛清林:“到冬天,流凌、流冰快就特別困難、特別危險,因為他一流凌快的話,他的冰塊兒推勁兒大,他的風力比較大,船走不動,你人少勁兒太小,船慣性太小,他必須快一點兒把冰撞碎!保ㄤ浺敉辏
人生總是充滿著戲劇化的情節(jié)。1981年,牛清林31歲的妻子在渡口上作纖夫,幫人運送貨物。9月的一天,由于貨物太多,木船載重量太大,突然卷來的一個浪花讓船只在瞬間失去了方向,將下水拉船的妻子打入了滾滾的黃河水中,再也沒有回來。
[進錄音]
牛清林:“當時船頭朝外一甩,把我妻子就打進河里了。就是這么個情況。”(錄音完)
老人說起這段往事,眼里充滿著淚水,這個渡口,這段黃河,帶給他的有兒時的記憶與快樂、有工作的艱辛與歡樂、也有太多的悲傷與哀怨。妻子撒手而去,留下了四個孩子,最大的11歲,最小的只有2歲。為了把四個孩子拉扯大,牛清林又回到了渡口上。滾滾黃河上,依然看到了這個消瘦的老艄公的身影,直至2001年。
黃河浮橋
如今,行人、車輛都可以通過浮橋過河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guān)心支持下,巴彥木仁蘇木在黃河渡口建設浮橋項目在2001年初確立。經(jīng)過多方籌款、半年多建設, 8月15日,浮橋正式架通。
[進錄音]
車輛通過浮橋的聲音
浮橋修通,擺渡了近30年的牛清林,從此放下船槳成為一名農(nóng)民,種植了大面積的河灘地,現(xiàn)在他的收入比當艄公的時候高出好幾倍。四個兒子也都一個個成家立業(yè),就在去年,兒子們還幫父親再次結(jié)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如今,老人經(jīng)常會坐著兒子們的車通過浮橋。面對著昔日與自己朝夕相處的黃河渡口,老人感慨良多。
[進錄音]
牛清林:“感覺好多了,方便多了還安全。想多會兒過多會兒過,半夜也能過。像過去的話,晚上是過不去,只能等到白天。這邊的過不去,那邊的過不來,F(xiàn)在,共產(chǎn)黨架這條橋,方便多了!保ㄤ浺敉辏
由于冬季結(jié)冰,浮橋會在每年的11月底到來年的2月底收起。那個時候,牛清林的二兒子就會開著汽船再次成為擺渡艄公,但是走慣浮橋的老人,已經(jīng)不想再坐船過河了。
[進錄音]
牛清林:“你就別說我了,就是我們鄉(xiāng)里的每個人,每年冬天浮橋一撤就感覺太不方便了。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就期望共產(chǎn)黨能夠在這個地方給我們架個橋,那就太感謝共產(chǎn)黨了。”(錄音完)
如今,蘇木黨委政府正在籌資立項,相信很快牛清林老人還有黃河渡口周圍的鄉(xiāng)親都會走上更加堅實氣派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