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wǎng)阿拉善10月28日消息(記者陳青平、阿拉善臺記者羅文)改革開放三十年,最讓內(nèi)蒙古阿拉善牧民們開心的是,不再被單一的放牧所束縛,而是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不同的產(chǎn)業(yè)中找到致富的門路。
騰格里蘇木查拉呼嘎查牧民烏力吉,回憶起自己和父輩們的生活,感觸頗深。上個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他的父母給集體放牧,一年跟著羊兒走,如果干了其他的活兒,就會挨隊上的批評。烏力吉從小跟著父母放羊,每天辛辛苦苦,但收獲卻不多。他回憶說,放羊全靠天吃飯。1980年,他們家一共有近600只羊,按理說日子該過得很不錯了,但恰逢十年大旱,家里的羊都是以借貸放養(yǎng),每年不僅投入大,而且一點收入都沒有。持續(xù)的旱情和牧業(yè)的萎縮,讓烏力吉一家生活變得十分窮困。2001年,烏力吉萌生了一個念頭,在沙漠里種梭梭、蓯蓉,改變過去的放牧生活,開創(chuàng)一片新天地。
一聽自己的兒子要在沙子里種梭梭、蓯蓉的想法后,烏力吉的父親怎么也想不通,他從自己的經(jīng)歷得出的結(jié)論是,牧民就該老老實實地放牧,不要去做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為此他總是在兒子跟前絮叨。不論家人怎么反對,烏力吉還是下定決心要試一試,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烏力吉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2020越野車廉價賣掉湊齊了9000元。買樹苗、拉圍欄,圍著自己家的房子種了100畝梭梭.烏力吉的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現(xiàn)在他種的梭梭林已有350多畝,周邊還種植了沙棗樹、花棒等十幾個品種的樹木,共達(dá)660多畝,昔日的不毛之地悄然出現(xiàn)了一個綠色的小天地,夏季一到,片片小樹林郁郁蔥蔥。
萬事開頭難。那幾年里,烏力吉每天的工作都是起早貪黑“伺候”那些樹木,一天跪在滾燙的沙子上,小腿上的一層皮都燙脫了。終于到了結(jié)果的時候了,2006年初春,烏力吉忐忑不安地來到梭梭林里,拿著鐵鍬挖開了第一棵樹根,沒有發(fā)現(xiàn)蓯蓉,他心跳加速,心想,莫非自己真的失敗了?再挖一棵看看吧,鐵鍬一踩下去“哧”的一聲,把一個雞蛋大小的白色東西從中間挖斷了,烏力吉知道那就是蓯蓉。他扔下鐵鍬,拿起蓯蓉一路小跑回家,給自己的父母看。父母將這個“小不點兒”捧在手心里看了半天。
對于烏力吉來說苦將盡,甘將來。當(dāng)年5月份,在朋友的介紹下,烏力吉做成了第一筆生意,半袋蓯蓉賣了3000多元。烏力吉說,今年春天產(chǎn)了700多斤蓯蓉,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說起收入,烏力吉說,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但是千余畝的梭梭林和治沙林的投入非常大,尤其是每年林木的面積都在增加,投入也相應(yīng)增加,但是他笑著告訴記者:“我與父母的區(qū)別就是,遇上了一個好時代,一個能讓自己發(fā)揮想法和特長的時代!
如今的阿拉善,牧民扔下羊鞭,改做其他事業(yè)的例子比比皆是,烏力吉只是其中的一個。在巴彥浩特街頭,你不時會遇上一個個牧民企業(yè)家、牧民奇石商、牧民老板……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假如時間回轉(zhuǎn),相信他們絕對想不到,除了放牧,牧民的事業(yè)還能如此多姿多彩。牧民的生活,即使遠(yuǎn)離牧鞭也能走上一條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