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峽江3月5日消息(記者胡嘯 通訊員龍禮香、張琪)3月4日早上八點多,剛剛吃完早飯的張新生放下碗筷,轉身回屋拿起醫(yī)藥箱背起就向墻角邊停放的電動車走去,一邊拔下電源跨上車一邊向著內屋說,“我去坑里小邊仔家一趟哈。”他兒子從內屋端著碗走出來拉住車忙應道:“今天這么冷,你就不要去了,讓他們自己量好告訴你就是了! “不行呀,他初九剛去杭州被勸返回來,昨天是挺好的,去看嗒下放些心! 不等兒子說話,張新生把頭盔一戴,油門一轉就出門去了,留下他兒子在后面小聲嘟囔著:“之前兩三天充一次電,現在天天這么跑一天要充一次!
“作為這次疫情防控在農村的第一守門人,我一定守好防線,一旦發(fā)現發(fā)熱人員第一時間上報!边@是76歲的張新生對這次防疫工作做出的莊嚴承諾。
1944年出生的張新生是峽江縣羅田鎮(zhèn)峽里村衛(wèi)生室的一名普通村醫(yī),行醫(yī)55年。已然76歲高齡,在疫情期間,他每天都兩次雷打不動地騎著電動車在村組之間往返奔波,一家一戶地為返村人員測量體溫,向村民宣傳防疫知識,替村民采購些必備物資。由于返鄉(xiāng)人員居住地較遠又比較分散,家人擔心他每天來回奔波太辛苦,他卻沒有絲毫怨言,依舊每天奔走在鄉(xiāng)親之間。
其實這并不是他第一次沖鋒在疫情前線。80年代,當地瘧疾肆虐,他幾乎不眠不休,靠著“一根針一把草”,走村串戶,親自給病人喂藥,徹底消除了當地農村瘧疾;2003年, “非典”疫情突發(fā),他為村民免費消毒,上門測量體溫,宣傳防控知識,筑起一道抵抗疫情的安全屏障。當筆者問他,“這么多年,每一次傳染病防控都沖在一線,怕嗎?”他抿嘴一笑:“說不擔心是假的,可我是醫(yī)生,我不上誰上!”
他所在的峽里村委,離縣城較遠,曾經的交通不便使得當地的村民拿藥看病都十分困難他楞是用自己的一雙腿、一輛車成為了當地村民隨叫隨到的“120”。“張醫(yī)生,我孩子發(fā)高燒,全身抽搐,你快給看看!边記得2002年一個冬日里的凌晨兩點,他被一陣急切的敲門聲驚醒,“來了。”應答一聲后的他立馬鉆出被窩,著急開門一看孩子處于休克狀態(tài),轉去醫(yī)院已經來不及,必須馬上就地搶救,“快,把孩子放床上,讓他平躺,松開衣服領子!逼酥、心肺復蘇……經過一晚上的忙活,孩子總算轉危為安。
這樣的情形在他行醫(yī)年數里實在太多。55年來,他一直在路上。從靠著兩條腿爬山涉水,到修路后為了便捷買的二八自行車、電動車,他已經記不清到底走過多少里路,爬過多少座山,走壞了多少雙鞋子,磨破了多少個輪胎。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一個電話,不管離得多遠,不論什么時候,他必定立馬放下手中的事情趕去。很多時候是吃到一半的碗筷,也有剛回家還沒落座……有時候是在田里干活,小腿肚上還裹滿泥巴,來不及挽下褲腿,就去背上醫(yī)藥箱往病人家里趕過去。
早在80年代,妻子就建議他去當時縣城所在地的巴邱鎮(zhèn)開藥店,增加家庭收入,但是他想到如果他走了,村里人看病更成為難題,于是他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沒想過離開,也沒人頂替。我走了之后這些年紀大的人有個頭疼腦熱的就更不方便了。我現在身體還算好,老表需要我,那我就要盡力做一些!币恢笔刂@一方水土和當地村民。雖然家里孩子多、負擔重,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一想到村里人收入不高,甚至有的都看不起病,幾十年他都沒漲過價,沒亂要過價?磦普通感冒幾塊錢,輸液也只要幾十塊錢,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是一次又一次免費上門送藥、測血壓……村民孔友英每每提起張醫(yī)生,總會豎起大拇指,“他對我們這些老年人是真的蠻好!
時代一直在變,但不變的是他身為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