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2月27日消息(記者張書珩 通訊員張珺、祝海俠)在春運人如潮、車如流的繁忙京滬干線上,有一個二等小站安徽宿州站,站里的三對父子兵,他們在家里是父子,在車站是戰(zhàn)友,春運40天,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用責任和堅守共筑了旅客春運平安回家路。
老鄭和小鄭 傳遞安全接力棒
在宿州站一樓候車室,旅客們會經(jīng)?吹揭粋身材略胖,個頭不高,帶著一副老花鏡,總是面帶微笑服務的客運員,他就是鄭桂芝,主要負責一樓候車室旅客進站上車檢票和候車室巡視等。今年春運是老鄭的最后一個春運,再過幾個月他就要退休了,老鄭說:“這是我從事鐵路工作的最后一個春運,也將是我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次春運,因此,我格外珍惜與大伙在一起的日子,等我退休后,我還要來做志愿者,為車站為旅客奉獻一點微薄之力”。質(zhì)樸的話語中流露出他對同事和崗位的依依不舍。
(鄭桂芝在一樓檢票口嚴格檢票。)
老鄭的兒子叫鄭利軍,是宿州站的行車指導,今年也是他調(diào)入宿州站后的第一個春運,因此他格外盡心盡力,每天早出晚歸,從春運前夕的運行圖調(diào)整到每一天的行車組織協(xié)調(diào)、施工組織、人員幫班等,他像個不停轉(zhuǎn)動的陀螺,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兒。春運期間,他三個月大的孩子突然咳嗽不止,當天碰巧爺倆都值班,聞訊后的鄭利軍心如刀絞,一邊是繁忙的春運,一邊是生病的孩子,最終鄭利軍囑咐妻子抓緊帶孩子去醫(yī)院治療,第二天下班匆匆趕到醫(yī)院看了下孩子后又趕回了車站和大伙一起并肩戰(zhàn)春運。
(鄭利軍帶領(lǐng)黨員突擊隊到重點車車門口疏導旅客上車,加快旅客上車速度。)
鄭利軍和父親工作之余,就是拉著父親去路口的拉面館邊吃拉面邊聊天,父親和他談的最多的就是工作上的事情,教導他鐵路運輸安全大于天,家里的事情不用他操心。雖然每次父子之間的聊天都是差不多的事情,但是這個時候也是他最快樂的時間,因為對于鐵路的熱愛讓他從未后悔,相反卻對這份“子承父業(yè)”更加自豪。
老譚和小譚 擼起袖子加油干
譚繼光是宿州站的客運員,主要負責進站口的實名制驗票,是旅客進站的第一道關(guān),一天24小時崗位始終有人堅守,崗位責任大,勞動量也大。進入春運,進站口等候驗票的旅客就像盤旋的“長蛇”,神龍見首不見尾,一整天下來,忙得連衛(wèi)生間都來不及去。老譚說,他平時都盡量少喝水,這樣可以減少去衛(wèi)生間的次數(shù),緩解進站口壓力,更讓旅客少等幾秒鐘、少捱一點凍。由于進站口是24小時不離人,吃飯他和同事也是輪流抽空快速地扒幾口就回到崗位,重復一遍又一遍的票、證、人驗證的動作,重復重復再重復,不厭其煩。老譚說:這個工作雖然很繁瑣、很辛苦,但是旅客一句由衷的感謝,自己就很滿足。
(譚繼光在進站口認真查驗旅客票證人。)
老譚的兒子叫譚龍,是宿州站的一名車站值班員,春運期間主要擔負車站接發(fā)列車工作,確保旅客列車從車站安全發(fā)出。由于春運期間增加了大量的臨客,工作強度更大,旅客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大于天 ,他知道自己責任大,不能出一點差錯,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干。老譚因為常年的工作勞累,患有糖尿病,要定期打胰島素,醫(yī)生叮囑他不能勞累,不能熬夜,但是春運以來,面對一波波客流高峰,他克服身體的不適,從沒請過一次假,這就是一名黨員在工作崗位上的默默付出。談及他的最大愿望,老譚說:“就是一家人可以在一起真正過個年,再等幾年,我退休了,這個夢也就能圓了。”
(譚龍在客運幫班引導旅客有序安檢。)
老魏和小魏 鐵路安全大于天
老魏叫魏宗富,是宿州站的一名客運員,去年從新河站的一名車站值班員轉(zhuǎn)干客運員,主要負責站臺旅客的乘降組織,雖然是新來的,但軍人的本色加上多年的行車工作經(jīng)驗,干起客運工作來,卻非常認真和嚴格。
(魏宗富在車站站臺組織旅客安全有序上車。)
小魏叫魏明,是宿州站的一名車站值班員,主要在行車崗位負責列車在車站的運輸安全暢通。魏明說他從小就經(jīng)常聽到父親談工作談鐵路上的事情,耳濡目染,漸漸愛上了這一行,參軍退伍后便從事了鐵路行業(yè)。
(魏明認真接發(fā)列車。)
今年春運,老魏主要在二站臺負責旅客乘降組織,小魏主要在行車崗位替班,因為都要各自堅守崗位,盡管距離不遠,但隔著線路很難碰面交流,只能遠遠地揮手示意,偶爾遇上談不上幾句便匆忙投入工作。魏明說:“父親經(jīng)常囑咐我,鐵路安全大如天,每個崗位都重要,特別是安全更重要,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兩紀一化,不能有一點兒馬虎。”今年年三十,因為父子倆都要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也沒能在一起吃個年夜飯,魏明說:“一家人好多年都沒有在一起過除夕了,鐵路的工作責任重大,雖然辛苦,但看到南來北往的旅客平安出行,我們苦點累點也值得!
春運期間,奮戰(zhàn)鐵路一線的父子兵、兄弟連、夫妻檔還有很多很多,為了確保成千上萬旅客的平安出行,他們堅守在不同的崗位,由于工作性質(zhì)的不同,加上白班、夜班相互錯開而聚少離多,甚至連一家人年三十在一起吃個團圓飯這樣最普通的事情也成為一種奢望,可是對于鐵路的熱愛讓他們從未后悔,因為穿上的制服、發(fā)過的誓言,早已融入血液、成為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