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電影再次"試水"院線 "我在故宮修文物"將上映
2016-12-08 11:09:00 來源:人民網(wǎng)
原標題:紀錄電影再次“試水”院線
有多少人會走進電影院去看一部紀錄片呢?從人們普遍的觀影習慣來講,多數(shù)的答案也許是,不會。然而即將于12月16日在院線上映的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社會關注尤為高漲,也許它會給出新的答案。
重新改編“踢”開院線大門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曾預言,紀錄電影隨時都能出現(xiàn)“黑馬”,就看誰能一腳把門踢開。此次,曾獲1150萬元票房的紀錄電影《喜馬拉雅天梯》的導演蕭寒就帶著他的新作《我在故宮修文物》再一次試圖“踢”開院線電影的大門。
年初,3集電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當時反響平平,后來卻在視頻網(wǎng)站上大火,豆瓣網(wǎng)也打出了9.4分的極高評分!段以诠蕦m修文物》在視頻網(wǎng)站“意外”走紅后,其點擊量與話題量爆炸,網(wǎng)友紛紛把贊美的話語給了這部極具工匠精神與人文氣息的紀錄片,使得片中的王津師傅等一眾故宮文物修復師成為擁有眾多粉絲的“網(wǎng)紅”,網(wǎng)友在彈幕和評論中不乏“王師傅嫁我”這樣的表白溢美之詞。這些都使得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未上映就備受矚目。
近日,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作為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金紅棉影展的開幕影片,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了全國首映,一票難求。影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真實記錄了珍貴文物的修復過程,展現(xiàn)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技藝與傳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記錄“文物醫(yī)生”和他們的“文物復活術”,還著重描繪了兩代文物修復師間彼此尊敬的感情。
將電視紀錄片“改編”成紀錄電影搬上大銀幕,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簡單的刪減,而是“一個題材的兩部作品”。蕭寒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創(chuàng)作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時,首先是把150分鐘的紀錄片扔開,將先前100多個小時與后補拍10多個小時的素材重組,重新取材、解構、創(chuàng)作。雖然大致的內(nèi)容是接近的,但大量地采用了新的鏡頭、新的畫面。
“王津老師還是在做那些事兒,但我們這次需要更符合電影‘調性’的鏡頭、更符合電影創(chuàng)作語言的鏡頭。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作品,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是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過程!笔捄榻B,電影在敘事方式上去掉了之前紀錄片里的串聯(lián)旁白,完全用師傅的同期聲來呈現(xiàn),更震撼也更動人,以全新的氣質走上了大銀幕,顯得更為成熟、純粹和從容!拔蚁氚央娪白龅酶闱、更走心,以一種更平靜、更本真、離觀眾更近的方式來呈現(xiàn)。沒有旁白去主觀性地引導,更多的是要觀眾用自己的內(nèi)心去感受。”
作為首批“嘗鮮”的觀眾,廣州市民對《我在故宮修文物》反響十分熱烈。開票不到半天,所有票都已售完!奥犝f《我在故宮修文物》要在廣州全國首映,非常期待,看到放票信息就第一時間買了票!币晃皇忻癖硎,匠人精神值得點贊與傳承,我們應該向這群手藝人送去最尊敬的目光。當問到同時看過紀錄片和電影的觀眾“感覺有何不同”時,有觀眾說:“電視版因為有旁白、有引導,更多的是介紹修文物的門類、過程,而電影講的是情懷,更有藝術感!
耐心培養(yǎng)觀影習慣
長久以來,中國的觀眾沒有養(yǎng)成進影院看紀錄片的習慣——人們一直將紀錄片視為在電視上觀看的免費資源。然而,在國外,早有紀錄片的票房超過熱門電影的先例,如《親愛的,別跨過那條江》在韓國票房超過好萊塢大片《星際穿越》。然而,當談到對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票房預期時,蕭寒表示,此次《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社會關注度和傳播度、票房一定會比《喜馬拉雅天梯》要高,至于再高到什么程度并沒那么重要,只要人進來電影院,慢慢習慣接受這樣一種電影類型,接受這樣一種觀影方式,“我們就很知足了”。
蕭寒告訴記者,每次路演時,他都會問觀眾兩個問題:一是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坐在電影院里去看一部紀錄片;二是有多少人會因為看了這部電影而第二次、第三次走進電影院去接受其他紀錄電影。前一個問題有70%—80%的觀眾舉手,后一個問題差不多90%以上的人舉手!斑@個是特別讓我興奮、驕傲的,他們把紀錄電影觀影的‘第一次’給了我們!笔捄f。
影片在廣州首映當天,《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主創(chuàng)團隊在影片放映之后與觀眾分享幕后故事,暢聊時代與工匠精神、慢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年青一代的價值觀。通過與主創(chuàng)團隊面對面的交流,觀眾們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創(chuàng)作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紀錄片有了多一層的感受,也對主創(chuàng)團隊和修復師們多了一份尊敬。當日,蕭寒再次分享了對于中國紀錄片市場的想法:“有壓力,但我更在意的不是票房,而是有多少人真正能夠關注紀錄片,讓紀錄電影堂堂正正在電影院里放映。能讓自己的作品走上大銀幕,是所有紀錄片人的夢想。”電影配樂師姚謙則表示:“第一次為紀錄電影制作主題音樂,這是一個新的時代。雖然電影的發(fā)明是從紀錄片開始,但在中國,紀錄片才剛剛開始進入重要角色!
蕭寒預言,在接下來的3—5年,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類型電影的一個突破性的爆發(fā),“我心中充滿希望,但此刻離春天來了還很遠。特別希望通過我們的嘗試,讓紀錄電影離這個目標更近一點”。
“以手編織了時光,溫柔磨亮了滄桑!彪娪鞍嬷黝}曲《當我在這里》為影片打頭陣,歌聲穿越時空,將故宮的師傅們與他們心愛的文物勾連在一起,道盡一生守候。
編輯:董雯
關鍵詞:紀錄電影;院線;電影版;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映;慢生活;電影類型;電影配樂;故宮文物;電影創(chuàng)作
為期10天的首屆白鹿原國際紀錄電影季展映今天(7月6日)在陜西首座大型影視城——白鹿原影視城開幕,廣大影迷可免費觀影。隨著《舌尖上的中國》引發(fā)收視熱潮,紀錄片這種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
2016-07-06 17:33:48
抗戰(zhàn)紀錄電影《燃燒的影像》首映 眾多珍貴鏡頭首曝光,9月18日,首部以真實影像全景式紀錄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紀錄電影《燃燒的影像》在北京舉辦首映禮!度紵挠跋瘛愤呈現(xiàn)了數(shù)十位歷史人物影像,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彪,到蔣介石、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從唐納德到白求恩,這些真實的形象讓沒有演員的影片變得豐富生動。
2015-09-19 17:05:00
“中國夢·凡人善舉天天看” 微紀錄電影工程2015年工作會議昨日舉行,記者了解到,此項工作將繼續(xù)以雙聯(lián)行動涌現(xiàn)出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為素材,推出思想性、藝術性、紀實性相統(tǒng)一的300部微紀錄電影,實現(xiàn)近三年創(chuàng)作生產(chǎn)500部微紀錄電影的目標。2013年,由省委宣傳部牽頭,會同省委組織部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了“全省雙聯(lián)宣傳5個100微紀錄電影工程”,2014年,更名為“中國夢·凡人善舉天天看”微紀錄電影工程”。
2015-08-01 08:22:01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wǎng)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wǎng)